这些代表了未来出行的交通工具,你注意到了吗?

2019-02-16 21:03

2018年,自动驾驶、车路协同、飞行汽车......关于未来出行的话题热度只增不减。主机厂紧追自动驾驶潮流,抱团取暖;科技公司、新创企业依赖自身优势,研发新技术,快速抢滩未来出行市场。

当自动驾驶已走过十余年,激光雷达、人工智能、共享汽车、巴铁等技术模式不断涌现,并经历实践考验,或落地生根,或革新淘汰。面向未来出行,入局者对于路径抉择的思考正在回归理性。


未来出行的交通工具


2019已过去一个月,透过2019 CES科技展释放的信号以及今年春晚亮相的出行“黑科技”,雷锋网新智驾在开年盘点新一年出行赛道上的小趋势。

自动驾驶依旧很燃

以2019 CES为镜子,自动驾驶依旧很燃。主机厂、汽车零部件厂商及其他跨领域头部企业相继公布自动驾驶项目新进度。

纵观整个自动驾驶市场:一方面,Waymo、Uber、通用Cruise及各大主机厂正在加速自动驾驶功能上车,尽快实现商业化落地;另一方面,未来自动驾驶新型商业模式的探索也在加速。

行业内大多数从业者认为,2019 年将是自动驾驶车辆的关键转型期,自动驾驶技术将从研发期转入商业化早期阶段。到2020年底,自动驾驶车辆或许会在特定城市、街区、公园和主题公园提供运输服务。

雷锋网新智驾以主机厂丰田推出的全新Toyota Guardian自动安全驾驶系统及梅赛德斯-奔驰发布的全新概念车Mercedes-Benz Vision Urbanetic为代表,窥探玩家们在未来出行方面的新动作。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内坚持主张抵制自动驾驶的丰田终于在2015年松口,斥巨资10亿美金成立丰田研究院(TRI)。过去几年内,TRI主要精力集中研发“Toyota Guardian(丰田守护者)”系统。

这一系统在2019 CES亮相,其基于雷克萨斯LS打造,通过大量车载传感器和摄像头识别车辆行驶环境及潜在事故,提醒司机,或自动采取改正措施以规避事故,例如紧急刹车、自动转向避让、自动加速驶离避免碰撞。

需要提到的是,与传统自动驾驶原理不同,Guardian系统重在增强人对汽车的控制,而非替代人类司机。

这套工作原理类似于飞行员和战斗机协作,通过协调驾驶员和传感器两方面信息,发挥“监护人”作用,对汽车驾驶辅助系统进行控制,联合并协调人类司机以及车辆驾驶,避免事故发生。

如果说丰田的 Guardian系统两种测试方向代表着未来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的两大主线:自动驾驶共享出行及面向个人用户的自动驾驶汽车,那么梅赛德斯-奔驰发布的全新概念车Mercedes-Benz Vision Urbanetic则是未来城市中的交通出行画像。

重新定义未来城市的出行方式,奔驰于去年9月10日推出一款与智慧城市概念契合的车辆—Vision Urbanetic,其被认为是超越现有自动驾驶车辆的革命性移动出行概念。

Vision Urbanetic集电动化,模块化,车联网,自动驾驶,物流运货于一身。重点在于,Vision Urbanetic诠释了按需出行概念,兼具载人载物两种功能,可实现从货柜车到甲壳虫式载人车的变形。

飞行汽车小趋势

近几年,资本正在涌进飞行汽车领域。

雷锋网新智驾了解到,Google、腾讯、吉利、Uber对飞行汽车的投资总额超20亿美元;Uber、波音(Boeing)、欧洲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Airbus)、贝尔公司(Bell)等20余家团队正在开展飞行汽车研发工作。

另一层面,部分国家开始放宽飞行汽车测试,例如获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飞行器许可证和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的汽车上路许可证即可在美进行飞行汽车测试。

2019年春晚亮相的飞行汽车模型成为未来出行的代表。开年首月,部分公司相继推出模型产品,并公布测试及商业化时间。

近期,波音电动概念飞行汽车在弗吉尼亚州马纳萨斯完成首次试飞。Airbus将飞行汽车首飞时间定在今年年底,并计划2020年之前确定量产样机,10年内或投入使用。

2019 CES展上,贝尔旗下研发的垂直起降飞机Bell Nexus也成为一大亮点,搭载六个电力驱动的涵道风扇式螺旋桨,直升机式客舱。其计划在2023年测试Nexus,未来将开展空中出租车服务。

打车服务公司Uber早已开始布局其未来交通网络——UberAir。

2016年,其公布“Uber Elevate”飞行汽车项目,交通网络中的飞行汽车的概念原型机也在去年5月亮相。这款垂直起降飞机采用四旋翼设计, 时速约 241至322公里,飞行高度在300至600米之间,续航里程达97公里,适用在城市中低空飞行,未来用于Uber空中飞行出租车服务。

备受关注的是,吉利汽车收购的全资子公司美国太力飞行汽车计划在今年实现交付。这款飞行汽车采用折叠机翼,包含飞行模式和地面驾驶模式,模式间切换需1分钟。飞行模式下,时速160公里,最远达640公里,最高达3048米。

尽管多数飞行汽车依旧停留在概念测试阶段,真正实现商业化量产还需时日。不可否认的是,飞行汽车正在成为未来出行中的小趋势。2020年东京奥运会开幕,公众还有望目睹飞行汽车点燃奥运火炬。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扬军提到,预计2050年,飞行汽车将实现大众化应用。

去年底,硅谷“钢铁侠”Elon Musk亲自站台旗下隧道交通公司The Boring Company开挖的首个实验隧道,并首次公开展示特斯拉汽车在隧道中的穿行效果。

为解决地面拥堵,Musk在2016年成立这家隧道交通公司,并推出了一系列具变革性的隧道交通系统,包括Hyperloop(超级高铁)、芝加哥高速环路(ChicagoExpressLoop)、洛杉矶汽车隧道(cartunnels)等。

尽管实际演示中,这辆特斯拉行驶速度仅50英里(约80公里),Musk希望未来将这一速度提升至150英里/小时(约合241公里/小时)。去年8月,洛杉矶另一条地下隧道已经开始筹建,从洛杉矶东好莱坞至当地道奇体育场,建成后全程只需4分钟。

Musk更为“激进”的产品构想是HyperLoop系统,即构建一个小型胶囊仓,时速可达600英里/小时(约合965公里/小时)。

目前HyperLoop、HyperLoop One等公司也在研发类似的超级高铁系统,与前者不同的是,他将系统搬进了地下,以此解决地面交通拥挤状况。

“超级高铁”概念正在掀起一股热潮。“向空中要空间、为地面做减法”,为解决地面交通拥堵问题,国内比亚迪也正在落地这一想法。

2019年春晚,比亚迪研发的中小运量轨道交通产品云轨和云巴亮相。两者是典型的“向空中要空间”的另一产品体现。城市要把交通真正做的通畅,协调发展大、中、小运量的轨道交通是必然之路。

针对目前出现的中小运量轨道交通痛点和空白,比亚迪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云轨”和“云巴”。通过这两种形态的交通工具在空中打造一张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络,与地铁共同构筑“大中小运力匹配、地下地面空中协同”的三维立体交通网络(如上图)。

云轨属于中运量交通系统,类似于“空中火车”,列车在轨道上运行,适合大型城市郊区和中小城市。

首度公开亮相的云巴,则属于小运力交通运输系统,通过轨道支撑在空中行驶,形体类似于一辆小型巴士。据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介绍,云巴可穿楼而过,连接住宅楼、学校、超市,每隔300米便有一个交通站点。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交通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黄伟在一个关于未来城市交通的规划思考的演讲中提到:交通的立体化,从空中到地下,空间资源将得到充分利用。

城市需要不同运量、不同制式的轨道交通协同发展,需要打造大、中、小运量匹配的轨道交通网络。而云轨、云巴这种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立体交通,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另一种思路。毫无疑问,通过开辟额外的维度来进行运输,可大大提高运输效率。

面向未来,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及AI技术的演进,未来交通正面向智能化、空间立体化发展。随着自动驾驶、车路协同、车联网等智能交通技术正走向成熟,飞行汽车及轨道交通系统通过向地下、空中获取空间,来减缓地面交通压力。

自动驾驶汽车、飞行汽车、隧道/轨道交通系统,这些代表了未来出行的交通工具,你更看好哪种?不妨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分享到:
相关阅读
© 2005 - 现在 飞行汽车 苏ICP备2022006245号

仲航航空集团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jubao@flycar.com.cn

© 2005 - 现在 飞行汽车 苏ICP备2022006245号

仲航航空集团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jubao@flycar.com.cn
未经原创作者飞行汽车网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禁止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