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颠覆传统出行方式”的使命而来,作为未来必然趋势的飞行汽车,可谓任重而道远。早在20世纪40年代,当汽车、航空技术有了长足进展之后,福特汽车公司创办人亨利·福特发出“飞行汽车迟早会出现”的科学预言。
目光放回到近些年,华创证券指出,据美国垂直起降学会统计,目前全球在研的“飞行汽车”项目已超200个,参与者既有大众、丰田等头部车企,也有谷歌、腾讯、英特尔等科技巨头。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0年,飞行汽车行业将创造3000亿美元市场规模,2040年可发展至1.5万亿美元市场。
“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这是雷军个人关于创业的看法。有着如此可观的大蛋糕可以分,飞行汽车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各个企业竞争激烈的风口。
企业竞相争夺的同时,也有着不少质疑,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表示,“对于飞行汽车我并不太肯定。如果天空上都是飞行的汽车,那么所产生的影响远远比我们看到的还多。它会对地平线产生影响,甚至会使噪音变得更大,也许突然有一天有辆汽车会从头顶砸下来,这些都不是好事情。”
而关于飞行汽车的管理,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张扬军是这样说的:“城市空域管理,包括航线的制定、行驶的规则、事故责任的划分、空中执法手段等,目前为止全球没有任何针对飞行汽车认证和空中交通管理的清晰、统一的标准及规章体系。”
“长出一个小翅膀,就能飞得更高”,这是雷军名言后面提到的,但相比前半句,后面的这句话却鲜有人知。
长久来看,身为未来汽车行业的明星,飞行汽车的规模化有其必然性,需要克服的困难却是重重。飞行汽车的相关政策管理、法律法规、民众的意愿支撑等外在因素,研发周期过长、生态链成本的控制、系统技术难度高、隐私和安全性可能涉及的问题等内在因素都是其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飞行汽车行业才能走入现实,实现落地生根。
飞行汽车的赛道上可以说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吉利、通用、奥迪、丰田等传统车企巨头,空客、波音等航空业巨头,纷纷加入飞行汽车的赛道。截至2020年1月15日,受切入飞行汽车消息刺激的通用汽车股价涨至51.35美元,市值为737.55亿美元,创下2010年重新上市以来的历史新高。
几家欢喜几家愁。2019年,曾展示Pop.Up Next飞行汽车原型的奥迪、空客叫停了该计划,曾计划于2023年在达拉斯与洛杉矶全面实现空中出行的Uber把空中叫车部门对外出售。
中信证券在2020年2月发布的研报中认为,目前全球“飞行汽车”领域大多处于飞行测试阶段,预计要实现大规模发展,至少还需要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