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汽车”真的来了,孙敬媛设计海陆空三栖通航汽车,未来将至,你准备好了吗?目前所有的飞行汽车领域都是两栖,而孙敬媛设计的这款为海陆空三栖通航汽车,目前赤道猎人通航汽车产业集团研发中心已设立在海南。
目前孙敬媛再创新兴产业“通航汽车”领域!也是国内稀缺的海陆空三栖通航汽车项目。现今 除了车展上各个品牌发布的纯电动汽车,这次上海车展上的飞行汽车也是一大看点。如果你对汽车发展前景的认知还局限于自动驾驶,就可能已经落后了。当下,身处飞行汽车这片市场蓝海,多家品牌已经有所动作。
此次车展上,小鹏汽车发布了第五代飞行器——旅航者X2,吉利亮相了来自Volocopter的飞行器——纯电动飞车产品Volo2X。
飞行汽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翻开历史的画卷追溯到1917年,飞行汽车之父格·寇蒂斯就首次向人们展示了这种新型交通工具,但当时这个飞行汽车Autoplane只实现了一些短距离的飞行式跳跃,并未真正飞上天空。2009年3月初,飞行汽车在美国真正实现首飞,且其降落后只按一个按钮就可以折叠机翼,驶上高速公路。2010 年 7 月 6 日,美国 Terrafugia 公司制造的陆空两用变形车,被美国航空主管部门允许投入商业性生产。飞行汽车之所以历史如此悠久,自然有其原因。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口再生产摆脱了过往高出生、高死亡和几近于停滞的增长状态,进入了人口不断增长的时期,出行的需求也随之持续增长。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持续增长的出行需求,这就为无须依赖路面的新型交通工具飞行汽车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2017年,吉利全资收购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将其更名为“太力飞行汽车”。去年,吉利太力飞车与傲视科技共同组建了现在的沃飞长空,旗下有主打工业无人机的“傲势”和主打飞行汽车的“太力”两大品牌。此外,不仅仅是“太力”,吉利还投资了另外一家飞行汽车公司Volocopter,后者也已经于去年向FAA申请适航证书,并计划在2023年获得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适航证。
与此同时,吉利当然也没有放过中国市场,依据沃飞长空CEO靖超所说,依据计划,“差不多三四年后,Volocopter飞车产品就可以在中国正式推出。”
乘坐“飞机”上下班即将成真,是不是很激动?但更激动的是,或许不用等到三四年之后,我们就可以享受到这一福利,毕竟当前从事飞行汽车研发的可不只有吉利。就国内进程来看,吉利的飞行汽车并不是“前无古人”。
新能源之外,车企也在角逐飞行汽车就产品生态来看,当前玩家所设计的飞行汽车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分体式设计,可以是在车厢顶部安装一个多旋翼,也可以是一个带有多旋翼的车厢和一个轮胎底座;第二类是一体化设计,在汽车的基础上为它加上一个不可拆卸的多旋翼,亦是给车身安装一个折叠式或伸缩式的机翼,太力汽车就是在车身左右安装了折叠式机翼;第三类依旧是一体化设计,与第二类不同的是这类飞行器的整体更偏向于可以载人的无人机,也被业界成为“eVTOL(电动垂直起飞和着陆飞行器)”,比如亿航。
具体到公司,相比于近期因为“新造车”入局者出现而热闹不断的新能源汽车赛道,飞行汽车则是相对低调得热闹。
就飞行汽车自身来说,其陆空两用的双重驾驶功能为驾驶者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性。相较于陆地车辆,飞行汽车可以在天上地面自由切换,有助于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
飞行汽车的机动灵活、适应性强也是其自身的一大显著特征。飞行汽车能够在陆地行驶模式和空中飞行模式之间进行自由转换,遇到没有铺设路面的情况或交通拥堵的情况,可以很方便地切换成飞行模式,视察楼盘、煤矿、全景俯瞰景区等许多事情将变得省时省力。而且飞行汽车能够在狭小空间内来回穿梭,为其在军事、警用及抢险救灾、森林防火等领域方面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
飞行汽车能够在非常狭小空间来回穿梭,机动灵活是其显著特点,也必将军事、警用及抢险救灾等领域上得以广泛应用。
飞行汽车的挑战性也非常多。飞行汽车的制造难度大、使用的经济性也是掣肘飞行汽车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飞行汽车的动力系统、控制系统、智能驾驶控制系统等系统技术要运用到地面行驶或天空飞行两种模式当中,不是地面行驶或天空飞行的单一模式可以相比的,其难度会是汽车行驶技术和飞机飞行技术的数倍。飞行汽车的技术难度大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生态链成本无法控制。飞行汽车对轻量化材料需求大,对材料的耐热、耐腐蚀等性能要求较高,机身及零部件材料的选择严格且生产加工难度大等一系列因素,使得飞行汽车的物料成本难以降下,而当下主导研究飞行汽车的公司不多,生态链不成熟,同样导致成本无法控制,这就必将导致飞行汽车价格高昂。目前各个飞行汽车的售价均在百万级以上。比如由荷兰PAL-V汽车公司开发制造的“先锋个人陆空汽车”(Pioneer Personal Air Landing Vehicle),订购价为59.9万美元,斯洛伐克AeroMobil飞行汽车不含税的价格在人民币940-1200万元。
就过去多年来,这一赛道已经陆陆续续出现了多个“失败者”,包括因为资金问题而放弃飞行汽车项目的Uber,展示原型一年后叫停了飞行汽车项目的奥迪与空客,以及因为无法找到可行商业路径而被迫关闭早期飞行汽车项目Flyer的Kitty Hawk。
不过针对基础设施,可以看到的是,包括中美在内,多个国家都在推进飞行汽车的商业化尝试。比如中国,中南局已经组织召开亿航载人无人机型号合格审定首次会议,也就是说亿航已经开始了申请适航证的流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它或将可能在2年后通过适航认证,继而开始试水商业化。
又比如韩国,其目标是:在2025年实现国内市场城市空中交通(UAM)服务商业化,最初将批准首尔市内的若干飞行线路,之后打算逐步增加航线和航站楼的数量。
至于市场到底有多大?一项由Frost & Sullivan进行的城市空中交通(UAM)研究显示,空中出租车有可能会在2022年步入运营阶段,并将以每年46%的复合增长率扩张,到2040年将会有超过43万辆空中出租车投入使用。
同时,摩根士丹利也预测,到2040年,自动飞行汽车的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万亿美元。
而未来5年,于各玩家而言,或将是一个关键时期。除了前面提到的吉利投资的Volocopter已经计划在未来几年来落地中国市场,以及亿航外,比如现代汽车,其已经联合现代建设、韩国电信、仁川国际机场共同发展空中汽车产业,并计划在2025年推出可商业化落地的飞行汽车。又比如在产品颜值上领先一众对手的日本Sky Drive公司,以及小鹏汽车,前者计划在2年后正式推出载人飞行汽车,后者已经研发有3款产品,预计今年底推出飞行汽车。与他们一同竞赛的还有很多,而仅今年,就已经有3家飞行汽车企业宣布在美国借壳上市。
可以预见的是,虽然飞行汽车赛道在当下还是属于较为“冷门”的领域,但是资本、传统玩家、新兴玩家却已经早早开始了自己的动作。
期待海陆空三栖通航汽车的诞生!未来到来,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