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航空之家报道,,1月10日,在2024年CES展会上,小鹏汇天联合创始人、副总裁王谭宣布,公司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将于今年四季度开启预订,并计划于明年四季度开始量产交付。如果顺利实现,意味着“陆地航母”将成为全球首款面向个人用户量产交付的分体式飞行汽车。创始人何小鹏2021年曾表示,这款飞行汽车的销售价格将控制在100万元以内。
分体式飞行汽车四季度开始开启预订
据悉,"陆地航母"由陆行体和飞行体两部分组成。在陆行模式下,一体式飞行汽车的机臂、旋翼等飞行系统可完全折叠收纳进车体内;通过折叠变形系统,可以打开机臂切换到飞行模式,在条件允许的环境下实现垂直起降,飞越拥堵、障碍、河流等,满足人们短距离低空出行的需求。
该车还采用了可折叠方向盘、透明仪表盘、驾驶舱透明底盘等技术,智能座舱可以在陆行模式与飞行模式之间自由切换。此外,它采用增程式电驱动系统,具备6×6全轮驱动和后轮转向功能,能够容纳4到5名乘客。在飞行能力方面,这款车采用分布式电推进系统,设有手动和自动两种驾驶模式,并能够搭载2名乘客。
另外,在本次CES 2024上,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的现代汽车推出了其首款电动飞行出租车(S-A2)。现代汽车集团总裁兼 Supernal 首席执行官 Jaiwon Shin 透露,公司将在2024年年中之前在美国申请适航证,目标是在今年年底前开始技术演示飞行,并计划在满足测试要求后于2028年推出正式商业服务。
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企业研发的飞行汽车受限于电池原因,普遍飞行时长在一小时以下,要实际商业应用还需改进。
在国内,除小鹏汽车外,吉利、广汽等多家企业亦对飞行汽车这一赛道高度关注,并着手布局。
据了解,吉利旗下沃飞长空已完成5座级eVTOL AE200的首飞。去年7月底,沃飞长空与华龙航空在成都签署了独家战略合作协议,以及100架AE200的采购协议。作为中国用于公务航空有人驾驶的载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单笔最大订单,此次签约标志着国内eVTOL将进入公务航空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推动eVTOL行业的发展。
沃飞长空CEO郭亮表示,eVTOL能够垂直起降,一个多小时的汽车通勤时间,eVTOL只需十几分钟,平均耗时为地面交通的1/5。未来出行成本约是乘坐专车价格的两到三倍左右。
去年6月26日,在2023广汽科技日上,广汽集团的飞行汽车GOVE进行了首发亮相,并进行了首飞。据介绍,GOVE利用分离式机体构型,飞行舱和底盘可自由分离或组合。在路上行驶时,GOVE是一辆四轮汽车。遇到拥堵,GOVE的座舱可以和底盘分离,座舱可以离地飞行,底盘能自动驾驶模式就近驶入共享停车场。
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12000架飞行汽车用作空中出租车、机场班车和城际航班服务,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达550亿美元,2040年市场规模超过1万亿美元,2050年市场规模达9万亿美元。
中银国际去年10月研报指出,建议关注eVTOL行业投资机会,关注亿航智能(美股)及A股企业万丰奥威(含电动通航飞机23H1收入约13亿元、eVTOL领域布局)、商络电子(参股eVTOL企业亿维特)、海特高新(涉及eVTOL模拟机、自主创新飞控系统)、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孚能科技和产业链标的森麒麟、光洋股份等。
低空经济蓄势待飞
以飞行汽车、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为代表,近年来低空经济成为热词。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多个省(区、市)发文表示支持低空经济发展。
2024年1月8日,成都市政府发布《关于前瞻培育未来产业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围绕未来交通,积极探索低空经济新形态。近期重点培育飞行汽车、新一代无人机、空天动力、商业航天等细分领域。
1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支持广州南沙放宽市场准入与加强监管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推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和智能网联汽车紧密连接,构建与技术发展适配的安全标准及管理规则,实现无人体系产业协同发展和技术跨界融合。
更先行一步的是深圳。2024年伊始,深圳市通过了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并将于2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从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产业应用、技术创新、安全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
在落地方面,近期亿航智能的试飞成功也给市场注入了信心。2023年12月28日,亿航智能宣布,首批完成适航认证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分别在广州、合肥两座城市完成了商业首飞演示, EH216-S在当地景区将开展常态化空中商业飞行。
此前,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汤恒仁在就飞行汽车接受航空之家记者采访时表示,飞行汽车对于解决交通拥堵和引领技术发展都有帮助,但是也受制于空域开放的挑战。“这还需要更多关注政策方面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