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汽车从功能角度还是很符合未来低空立体智能门到门交通需求的,设想是飞行功能为主行(必须具备垂直起降和自动驾驶导航功能),地面行驶为辅(地面自动驾驶很困难的话,可以设为有人驾驶)。
地面行驶的功能必须要有,因为天气不好或空中管制,门到门移动停车等原因时,为不耽误行程可以在地面低速行驶。现在从技术上,纯电动或混动+分布式电推进+涵道风扇+智能交通规划等已经逐步成熟,政策上,中国政府正逐步开放低空管制,商业上,滴滴,优步等公司可以提前布局,购入一批飞行汽车进行试运行,逐渐改变人们传统地面二维出行方式,逐渐降低运营成本。
会出现纯粹的空中飞的汽车。 首先耗能、动力、效率、成本、航程、生产技术这些,现在看来确实是大问题,这些问题只是对个人或者单个的研究所来说是问题,但是从整个人类的尺度而言,随着时间往前走这些问题就像游戏里点科技树一样是一定会被解决的。
在汽车飞机卫星等事物普及之前这些问题不是都是遇到过的么,只不过要继续点科技树罢了。 不过路空两用我觉得没必要,要是汽车能够空中飞了,除非为了省油(暂且认为那个时候的汽车还是烧油吧),谁还会在陆地上跑呢呢?而且个人认为这种汽车只会在“空”的油耗和“陆”一个水平的时候才能在普通群众中普及,研究前期油耗过大的时候只能是小众产品或者试验品。
所以意思就是:在这些问题(能耗动力效率成本航程所有的需要被解决的问题)被解决之前,这种汽车将会一直以陆空汽车的形式存在,但会一直像现在一样远无法普及,只不过是作为一个idea一个噱头(可能医疗单位会用于堵车时应对突发情况或者高富帅啊会搞着玩玩)。
但是一旦问题都被解决,科技树点到位,相关政策也到位准许上路上天什么的,我相信不出几年,空中汽车就会普及到普通老百姓手里成为个人交通工具。但是不是陆空汽车哦,既然能在天上飞而且耗油也不多谁还在地上跑。唯一可能让路空汽车实现的,估计就是zf觉得空中不好管理,限制升空权限比如星期几哪个尾号限升空之类的,会让空中汽车保留陆地上行驶的功能。
最主要的原因是飞机和汽车根本就是遵循不同运动规律的东西,所以他们的设计准则完全就不同啊。飞机的话,需要的是足够的升力面积,尽可能轻的结构(意味着单位体积内的质量会尽可能的小)。同时为了维持稳定性和操控性,必须有足够的展弦比和尾力臂。这样一来,接近性能的汽车和飞机,尺寸相差会很大。
很简单的例子,大众高尔夫GTI与塞斯纳172,都是家用四座,在一些指标上也趋近:整备重量:1110kg(塞斯纳172)/1210kg(高尔夫GTI)发动机功率:120kw(塞斯纳172)/147kw(高尔夫GTI)极速:226km/h(塞斯纳172)/235km/h(高尔夫GTI)可是在尺寸上呢?长:8.28m(塞斯纳172)/4.25m(高尔夫GTI)宽(翼展):11.1m(塞斯纳172)/1.8m(高尔夫GTI)so,这还有什么可比性么?具有跨界能力的交通工具是非常难设计的啊。因为运动规律的不同,飞机和汽车的设计原则也必然不同。而且很多地方往往彼此矛盾,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故此要么向某一个方向妥协,使另一个方向仅仅成为一种勉强可用的功能,要么就是两面讨好,却两面都没法做到理想状态,最终成了一个性能低下的四不像(实际上大多数飞行汽车都是这德行的)。实际上莫说是飞行汽车这样的东西了,就是汽车本身,你也没办法设计一辆既能在赛道上追上法拉利,又能和陆地巡洋舰一样荒漠戈壁随便开的车子来。因为能符合这两个要求的车子,除了都是四个轮子以外所有的设计原则都是不一样的啊~期望能够在一个产品上满足彼此矛盾的需求是太贪婪的行为,而且也不会得到好的结果。
想普及那是个很大的工程。
首先,降落起飞的跑道设在哪里,汽车可以随便停,飞车不行啊!所以,要等以后的城市架构改变,大家住的都特别宽敞的时候。
其次,成本,包括培训司机和飞车量产的成本,技术问题要克服到全民都能买得起,开得了。
最后,事故怎么办?安全措施?维修?问题很多。吉利飞行汽车将上市,30米起飞自备降落伞预售价约19万美元10月开始预订。最近又被吉利实力圈粉了,吉利旗下的Terrafugia飞行汽车公司近日宣布,其生产的Transition飞行汽车将于今年10月份开启预定,并于19年开始正式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