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到一周前,央视财经微博于16日发布消息称,在美国底特律车展上,由日本一家初创企业研发、世界上第一辆会飞的悬浮自行车首次亮相。
就在今日,据《华尔街日报》9月22日消息,谷歌联合创始人佩奇(Larry Page)支持的飞行汽车创业公司Kittyhawk发表声明称:“我们已经做出决定,将会关闭Kittyhawk。”该公司周三在领英上发布的两句话贴文中说,“我们仍在研究下一步的细节。”
而Kittyhawk的关停,也不一定会减少飞行汽车的热情。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在研的飞行汽车项目超200个,有160多家公司正在试图制造飞行汽车。
其中,在国内方面,包括传统汽车巨头吉利,造车新势力小鹏在内的车企,已早早开启布局,并分别宣布将于2022年底首飞、2024年量产交付。亿航智能,则已在今年内收获210架预订单。
今年世界新能源大会上,以飞行汽车为话题做报告的是亿航智能。把PPT看了一遍,感觉它做的其实还是「只能飞不能跑」的低空飞行器,而不是「既能飞又能跑」的飞行汽车。
飞行汽车不应该是舒克与贝塔的合体,不应该既能飞又能跑吗? 如果只能飞不能跑的话,那我觉得亿航智能畅想的低空飞行交通愿景难以实现:
为啥说难以实现呢?因为飞起来这件事情的代价太大。把汽车放在地上,它要是不动,就基本不会消耗能量。让汽车飞在空中,静止不动都要消耗很大能量。
指出的一个直升机的例子,2吨的直升机起飞就需要350kW以上的功率,这就相当于汽车一直在以零百3.3秒的加速能力在冲刺,和F1赛车差不多刺激!这还没算横向飞起来的空气阻力,怕是比汽车的风阻还要大一些。
也就是说,飞行汽车处于飞行状态的交通效率太低效啦! 所以说,飞行汽车最好的状态是:平时当成汽车跑,遇到障碍物、遇到交通拥堵就张开翅膀飞过去。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低空飞行器只能像观光车、环卫车一样,作为一种特种交通工具小而美地生存下去了,不可能成为地面交通的主流。
小鹏的飞行汽车目前也只是低空飞行器,显得和主业汽车不太相关。根据坊间消息,何小鹏对汇天的愿景是将来有一天,作为一个加装配件应用到量产汽车上。当然,这非常困难,我一瞬间就想到了三个难点:
电源备份:汽车可以失去动力,但飞行器不行,所以电源要设计冗余备份,比如一半电芯失效,另一半还能短时间正常工作且输出电压相同。 或者采用另一种方案 —— 增程式:电池+内燃机双动力。
能量密度:火箭有一个推重比的概念,意思就是飞起来的东西对能量密度更敏感。现在的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基本够汽车来用了,但对飞行器还不够。从这个角度来说,内燃机可能还是必要的,因为汽油的能量密度确实高。
折叠旋翼:日常情况下还是一车车,不能把翅膀给打开,需要的时候再打开。这种可折叠的设计,实现可靠性的难度很大。
坚持12年,接连推出3个项目,困于商业化落地
佩奇的飞行汽车梦,始于2010年。这一年,他以个人名义向Zee~Aero提供资金支持,该公司位于加州山景城,距离谷歌总部不远。
据《彭博商业周刊》2016年年中发布的消息,Zee~Aero的员工总数接近150人,公司聘请了多名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波音公司和SpaceX等公司的航天设计师和工程师。Zee~Aero还在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ARC)办公区建立了一个制造厂,艾姆斯研究中心刚好位于山景城的边缘。
据了解,Zee~Aero共开发了两款飞行汽车原型,其中一种与传统的小型飞机相似,而另一种则在侧面增加了推进器。根据Zee~Aero在2012年提交的一份专利申请文件显示,这种飞行汽车能够垂直起飞和降落。
消息人士称,佩奇向Zee~Aero投入的资金超过1亿美元,以后还会继续投资。
不止于此,佩奇还从2015年开始资助了另外一家飞行车汽车创业公司Kittyhawk。根据2015年提交的商业资料显示,公司总裁是塞巴蒂安·特龙(Sebastian Thrun),他是谷歌自动驾驶汽车项目的发起者,还是谷歌X研发部门的创始人。
据了解,Kittyhawk的注册总部距离Zee~Aero办公室只有半英里远。Kittyhawk开发的飞行汽车类似于“大号版”的四旋翼无人机,也正因如此,两个团队保持独立,互相竞争。
或许是想要发挥1+1>2的效果,在佩奇的推动下,整体规模略小的Kittyhawk,最终将Zee~Aero收入囊中。
经过一番资源整合,Kittyhawk终于在2017年开始走进公众视野。彼时,该公司推出了多旋翼构型的Flyer,它可以搭载一人飞行最多20英里。特龙曾说,5年内Flyer就会飞上天空。他也希望有一天用户可以通过Lyft、Uber召唤飞行汽车。
然而,据前Kitty Hawk工程师透露说,Flyer频繁出现技术故障,每隔几小时就得维修一次;电池起火也是大问题,甚至还在Google引发过火灾。
2018年,Kittyhawk披露了复合翼构型的Cora,该机型配有13个旋翼,可以垂直起降或者滑行起降,还使用了自动驾驶技术。进入空中后,Cora可以使用单螺旋桨,以约合177公里/小时的速度飞行,其飞行高度可达152.4-914.4米。
在Kittyhawk的构想中,Cora机型专为空中出租车服务而设计,可搭载一名飞行员和两名乘客,最终想要成为空中的Uber。为此,Kitty Hawk还在2018年尝试在新西兰推进商业化落地。
然而仅仅一年后,Kittyhawk宣布与波音达成战略合作关系。Core被并入了Kittyhawk与波音组建的子公司Wisk Aero中,Kittyhawk不再主导该产品的发展路线。
2020年,Kittyhawk彻底放弃Flyer项目,解雇了数十名员工,并将业务重心转向了第三款产品Heaviside上。据了解,Heaviside看起来更像是一架传统机型。作为一款超轻型飞机,Heaviside采用单座设计,可实现全电动垂直起降,续航里程约合160公里,主打超静音“比现有的直升机安静100倍”。
然而,安全问题始终是飞行汽车公司无法翻越的大山。Heaviside也曾出现坠毁事故,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的调查人员在调查后得出结论,这是坠毁事故是由软件计时错误影响飞行控制引起的。
商业化迟迟不能落地,或许正是Kittyhawk背靠佩奇,坚持12年后,无奈选择关停的根本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Kittyhawk在声明中表示:“Kittyhawk决定停止运营不会改变波音对Wisk的承诺。我们很荣幸能成为Wisk Aero的创始成员,我们也很乐意看到波音所做的工作能通过电动航空旅行驱动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Kittyhawk的变动不会影响Wisk或者其它项目的运营。”
波音发言人也表示,Kittyhawk终止业务的决定不会影响其与Wisk Aero的协议。
万亿市场吸引全球160余家公司入局,吉利小鹏亿航早已起步
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此前预测称,到2030年,飞行汽车行业将创造3000亿美元市场规模;到2040年,则可能扩大到1.5万亿美元市场规模。
罗兰贝格则预测, 至2050年,全球95个主要城市的空中,将会有9.8万辆飞行汽车飞驰 。
据不完全统计,包括航空业的波音、空客、贝尔,汽车业的大众、丰田、本田、现代、通用、戴姆勒,科技巨头谷歌、英特尔,以及美国Joby Aviation、德国Volocopter和Lilium、日本SkyDrive、英国Vertical以及巴西航空工业公司旗下飞行汽车企业Eve等在内,全球在研的飞行汽车项目超200个,有160多家公司正在试图制造飞行汽车。
国内方面,吉利、小鹏与亿航智能也早已开启相关布局。
吉利是国内最早涉足飞行汽车的车企之一。早在2017年,吉利全资收购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并将之用中文命名为太力飞行汽车,并在成都注册成立实控人为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沃飞长空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9月,吉利又与戴姆勒共同出资5000万欧元,领投德国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的C轮融资。
据了解,吉利太力飞行汽车TF-1的巡航高度可达3000米,速度可达167km/h,航程为670公里,能够在1分钟之内完成汽车模式和飞行模式的切换,北美的预售价为28万美元,并成功获得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适航证书。
2020年7月,吉利汽车又发布了一款名为TF-2A的原型机,配备8个升力风扇+1个前进驱动风扇,支持垂直起降,并配备了自动驾驶技术。
近日,沃飞长空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其自研的5座飞行汽车TF-2预计将于2022年底实现首次飞行。
2020年9月,何小鹏收购了赵德力创办于2013年的汇天科技,成立小鹏汇天,宣布正式入局飞行汽车领域。2021年10月,小鹏汇天宣布完成超过5亿美元A轮融资,投前估值超10亿美元。此轮融资由IDG资本、五源资本及小鹏汽车领投,红杉中国、钟鼎资本、GGV纪源资本、高瓴创投以及云锋基金等知名机构跟投。
继2021上海车展上,小鹏汇天带来智能电动载人飞行器旅航者X1后。2022年第二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小鹏汇天的智能电动飞行汽车旅航者X2首次亮相。
据介绍,作为小鹏汇天自主研发制造的第五代飞行汽车,旅航者X2首次采用封闭式座舱,呈现水滴状光洁纯粹的造型,全机身采用碳纤维结构,空机含电池重560公斤,可搭载2位乘客,最大载重200公斤,配备手动驾驶和自动驾驶两种驾驶模式。X2续航时间可达35分钟,设计飞行高度为1000米以下,适用于未来城市的低空飞行;飞行过程中,最大飞行时速为130千米,可满足城市内短途出行需求,同时还可为野外救援、医疗运输等场景服务。
目前,小鹏汇天企业员工已超过700人,80%科研力量都放在下一代产品——第六代飞行汽车的研发上。这是一款兼具陆行与飞行功能,可垂直起降的智能电动飞行汽车,计划在2024年量产交付,并计划将售价控制在100万元以内。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家消费级无人机生产厂商,亿航智能也是较早入局了飞行汽车领域。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亿航智能的主打机型EH216载人自动驾驶飞行器的售价约30万美元左右(212万元)。
今年1月,亿航智能宣布日本空中交通数字平台公司AirX株式会社订购了50架EH216系列自动驾驶飞行器,计划应用于日本的城市空中交通项目,并有望为2025年大阪关西世界博览会提供空中的士服务。今年3月,亿航智能宣布与马来西亚航空集团AEROTREE达成战略合作,并获得其60架自动驾驶飞行器预订单,今年4月,亿航智能再次宣布获得来自印度尼西亚航空企业Prestige Aviation的100架EH216自动驾驶飞行器的预订单。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民航局官网显示,民航局于4月13日针对亿航EH216型自动驾驶航空器开始进行实地审查。这也意味着,我国民航管理部门针对低空领域的载人自动驾驶航空器的“适航审查”进入到了实质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以来,国内包括御风未来、时的科技、峰飞航空等在内的至少9家eVTOL公司获得融资,资方包括IDG、红杉资本、五源资本、蓝驰创投等一线投资机构。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在政策支持及资本助力下,我国飞行汽车市场,终将迎来“一飞冲天”。
网址:飞行汽车 https://www.FlyCar.com.cn/
声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未经原创作者飞行汽车网允许不得转载本文内容,否则将视为侵权,本站依法保留追究权!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